读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2016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是( )
年份 | 甲企业生产M商品的总产量 | 甲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 |
2015年 | 100万件 | 3000万元 |
2016年 | 120万件 | 2880万元 |
A. 下降20% B. 提高20% C. 提高25% D. 下降25%
我们常说,“按质论价、优质优价”,但在市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优质产品未必价格就高于一般质量的产品,甚至出现滞销现象。这是因为
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②商品的价值并不完全决定商品价格
③商品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 ④商品生产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域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育特色小镇,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级特色小镇评选,并于2016年10月认定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认定强调五大特色标准和两个原则。即: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灵活的体制机制等。坚持“特色”为主,“优秀”为辅;定性为主一定量为辅的原则。
“浙派民居”特色小镇,就突出体现了中国民居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浙派民居”显示出环农业的特征,民居的分布格局呈现跟着山、水、田走;整个建筑空间不大,但道路安插得曲折悠长,以充分让行走者领略沿途的花木、山石、围廊,到达缓慢而具有诗意的生活空间效果。各地的生活和生产习惯差异,秉承的传统特色、 文化精神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如浙北杭喜湖一带自唐代以来就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产生了众多宫邸、府邸和园林宅第,特色的园林建筑毫不输于苏州园林。如浙西的新叶村深受徽派风格影响,建筑材料則就地采用丰富的石材,自身的儒家文化印记也很强烈,文昌阁等文化性的公共建筑就有不少。如浙东宁绍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学术重地,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导致士商集团互相参透,出现中西合璧、藏天于室的住宅形制——宁波的“大墙门”,绍兴的“台门”。
中国民居以其悠久辉煌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艺木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绽放异彩。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认定特色小镇的标准和原则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中国民居形态不同的原因并简述民居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
(3)若你所在地开展以“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宣传活动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6个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地的党政领导机关也都提出了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这一战略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材料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来,取得了不俗成绩。北京累计退出1341家高耗能高耗水的一般制造业,350家中心城区商品交易市场调整疏解,2.8万户商户迁往天津、河北,给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三大电信运营商取消京津冀区域内手机长途通话费和漫游通话费。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已覆盖区域内部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河北356条公交线路已与京津实现互联互通;北京50多家医院与津冀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又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
材料二 医疗成为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先行者”。2015年9月,京津冀分别成立卫生计生协同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三地卫生计生委签订《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为推进《协议》落实,三地联合强化区域卫生资源优化对接,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医疗合作项目提升了北京周边节点城市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缓解群众治病就医难;探索建立区域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研究形成三地检验、影像等互认项目和质控标准等,降低病患者的就医负担;在疾病防控、采供血、卫生应急等领域探索建立信息协同共享协作机制,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是如何促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共建共享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文艺工作者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发展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下列选项中,与其蕴含哲理近似的是
①“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②“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③“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④“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