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 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 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
看了纪录片《水远的长征》后,一位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这是一台气势恢弘的史诗般的杰作,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极大地鼓舞了了国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这表明( )
A.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C. 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D.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关于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③文化是自然界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多档文学类电视节目,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到《朗读者》,引发了一股全民文化热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在中国娱乐综艺类节目热衷于购买国外版权或者直接复制海外模式的大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选题、嘉宾、主持人影响力,又或是制作水准上都秉承了高规格。这些本土原创综艺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敢于摒弃“拿来主义”,独具匠心地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创造新模式。《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时,有专家认为,学习国学,既要忠于经典原著,又不能拘泥于原著。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类节目能够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学习国学如何做到既要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3)请写出两句包含哲学道理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物质生产过剩的今天,全球的经济已基本处于买方市场。作为买方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产品或服务的同质化严重,差别很不明显,特别是核心功能差别几乎为零。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品牌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同类产品之间相互区分的主要标志。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品牌是竞争制胜的法宝。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我国将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这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
材料二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区域政府对中国品牌化的重视和经营,使得政府作为品牌构建的引导者在区域品牌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产物美价廉,具备较好的区域品牌效应,但缺乏适当的引导,无法将自身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区域品牌对外推广。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应如何促进我国品牌发展。
“人人都夸天好大,见了青天又害怕,跳出井口担风险,不如人坐井底下”,这幅华君武漫画《井底之蛙》启示我们( )
①要勇于实践,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
②要坚持自我,价值判断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④要敢于创新,改变愿望和现实的不一致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