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谣与诗词是有别于通俗文化的艺术形式,他们共同承载着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谣与诗词是有别于通俗文化的艺术形式,他们共同承载着人们对“雅文化”的精神追求。

不管是打动人心的民谣,还是古典雅致的诗词, 流淌于其间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不少民谣,也正是因为其历经打磨后,刻画出人生的百态,引发大家的共鸣,增厚人心的土壤,由此才成为“爆款”。诗词的用处,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所以说,有意义的作品才是滋养人心的养料。

当然,俗和雅,并非截然对立。雅,并不意味着追求“小众化”,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雅,更不意味着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恰恰相反,所谓的“雅”,是要以“意义”驯服“庸俗”,用朴素纯粹的美打动人心。那些广为流传的诗词,不管是让人感动也好,引人深思也罢,不都因其有着独特的美才被人们传唱么?可以说,“雅”的品质,有时同样需要有“俗”的演绎,只不过,这种“俗”并非庸俗、烂俗,而是通俗。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有意义的文艺作品滋养人心所体现的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说明“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3)就文化创作过程中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提出两条建议。

 

(1)①有意义的民谣与诗词所营造的良好文化氛围,会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获得思想启示和精神享受;②有意义的民谣与诗词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启迪人的思维,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打动人心,促使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意义的民谣与诗词让人感动、引人深思,能够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2)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在形式和品质方面差别明显。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 属性和趋势,以“俗”的方式演绎“雅”的品质,体现了两者的统一。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要正确把握“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文化的发展。 (3)①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处理好文化创作过程中“雅”与“俗”的关系。②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探索“雅”的品质与“俗”的演绎的最佳结合点。 【解析】本题以民谣与诗词是有别于通俗文化的艺术形式,他们共同承载着人们对“雅文化”的精神追求为话题,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有意义的文艺作品滋养人心所体现的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是,首先要注意本题设问的指向,指向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因此考生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特点、表现以及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说明“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因此考生首先说明二者是怎么斗争的,怎么同一的,然后说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为文化创作过程中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提出两条建议,属于措施建议类的解答题,本题比较开放,考生可以从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主体等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点睛】巧解体现类的解答题 解答体现类的非选择题一般遵循以下几步: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指向。审读设问,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或哪一知识范围,并在头脑中对此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的子知识点过电影似地快速回顾。 第二步,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同学们一定要带着问题分析材料,将知识指向和材料进行对接。材料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第二遍精读细读,将材料中与本题所考查知识(或知识范围)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简明扼要地标明此处体现了哪一子观点,为组织答案做好准备。 第三步,作答。把知识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形成答案要点。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子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子知识点”的格式,也可以采用“材料某处体现了某一子知识点”的格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材料一    我国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但2011年以来却出现口粮价比国内粮价低的持续“倒挂”现象,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怪相。究其原因,就在于有效供给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我国有的农产品多,如玉米,阶段性供大于球;有的农产品缺,如大豆。在农产品质量方面,大路货多,优的、品牌的还不多,还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还有近年来 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反映出农产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问题倒逼改革。中央提出,2017年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制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

材料二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的规定,在推进农业供给倒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还是通过其它形式和途径,都必须把握好一条重要原则,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另一方面要引导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1)结合材料一和所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指出材料二中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查看答案

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爱因斯坦坚信,“简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禆益”。颜回与爱因斯坦的选择(    )

A. 说明不同的人对生活方式可能作出相似的价值评价

B. 表明价值判断和选择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C. 体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D. 表明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奉献社会

 

查看答案

漫画(下图)《不斗了》(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A.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 分析和把握影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C. 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景也要勇敢面对挫折

D. 重视关键部分在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查看答案

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通过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分发,首次在空间尺度检验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并利用量子纠缠在地面和卫星之间实现量子隐形状态。这体现了(    )

①历史条件不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

②借助新的认识工具人能丰富对事物的认识

③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该研究成果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在传统的观念中,亲友之间的交往行为以情感为本位,利益诉求被选择性地忽略和漠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人的亲情观念被重新塑造——“走亲戚吃饭”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还在于交流信息,沟通并分享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体现了(    )

①客观存在的变化是重塑亲情观念的决定因素

②人的亲情观念是对客观条件变化的正确反映

③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变化发展的亲情观念能够反作用于客观存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