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其崇尚“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倡导“为而不争”,体现了一种平和、宽容、自然的处世态度;强调“虚其心”,认为放下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对于道家的主张,我们应该
①取其精华,做到尊重自然
②去其糟粕,坚信人定胜天
③学以致用,追求快乐至上
④一分为二,坚持辩证分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指尖轻触,哀思关山飞渡”。最近,成都、南京等地先后推出微信祭扫活动,只要打开微信公众号,约定时间输入密码,就能观察祭扫现场直播。对于这种祭祀方式,有人力挺,认为这是成人之美,希望少一些道德捆绑,有人却表示质疑,认为不去现场祭扫就失去了祭奠的意义。这给我们的思考是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争论有利于深化人们的认识
③微信祭祀是否适合社会发展应接受实践检验
④对同一确定对象不同的人总会产生不同认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千百年来,观云识天已有规律可循。与古人观天识像不同,现代气象观测可依赖的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可以提供更精细的预报结论。由此可见
①“观云识天”的规律产生于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②“观云识天”是对“云”和“天”之间关系的把握
③“观云识天”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科技手段的进步
④“观云识天”手段的进步体现了认识的直接现实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有一种孝顺,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子女孝顺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要注重情感赡养和知识赡养。事实证明,从绘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到教父母熟练使用各种出行软件,来自后辈的“文化反哺”,既能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边缘化,也能大大减缓其身处数字时代的寂寞空虚。这表明
①“孝”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孝顺”的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
③对“孝顺”的判断和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情感、知识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习近平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应做到“德主刑辅”
③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④讲道德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讲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等重点工作,人民政协要求把情况摸清、把政策吃透、把问题看准,要坚持鲜明问题导向,直面现实问题,做到敢监督、真监督,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商量,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下列对人民政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民政协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确行使其职能
②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渠道,与人大共同决定大事
③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④人民政协应该“敢监督、真监督”,从而产生法律效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