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8月初至国庆长假结束,全国共计22个城市发布楼市调控政策,如苏州实行限购政策,要求非本市户籍购房之日前2年内累计缴纳1年及以上社保,限购2套,否则限购l套;深圳提高首付比例,要求无房无贷款首付30%,无房有贷款记录首付50%,有一套房首付70%。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苏州采取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限制房价上涨,符合消费者利益
②深圳采取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给楼市降温,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③随着限制性政策的推出,部分投资性需求将被抑制,楼市转冷已是大概率事件
④楼市限购打破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使“有形的手”的作用更加显著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姆斯特罗姆,以表彰他们对契约理论作出的贡献。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拟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据此判断下列属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实际应用的是
①张先生购买汽车后不满意,随后低价卖出
②赵先生购买西瓜,回家发现西瓜是坏的,商家无偿换货
③王先生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正常工作月工资5000元,公司变相要求王先生加班
④李先生购买600元保健品,赠送标价800元的玉佩,虽然玉佩值10块钱,但不能说对方欺诈,因为玉佩只是赠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16年10月8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对于车辆和人员有了明确的严格限制,符合这些限制标准的车售价基本在15万元以上。如果该细则得以实施,那么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用图像表示正确的是(D1表示变化前,D2表示变化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大环境下,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学者甲:改革的时代,中国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无数的故事,或悲壮或励志、或神奇或曲折,或寻常或琐碎。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提炼精髓选好故事内容,深入生活获取生动素材,沙里淘金、去粗取精,精选出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好故事;另一方面,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好故事,把握受众需求差异,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讲究生动活泼,注重细节,达到打动人、感动人的效果。
学者乙: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创意的综艺节目,如同一股文化清流,触动海内外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阐明讲好“中国故事”的理由。
(2)分析概括甲、乙两位学者认识中所共同蕴含的对立统一思想。
(3)请你就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另行补充两条见解及其理论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通过互联网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地点提供的自行车共享服务。
材料一 2016年被称为“共享单车元年”,以OFO、摩拜单车为首的创业公司吸引了大量的媒体关注和资本青睐。没有停靠桩,扫码或输入密码就可以骑走,消费者随时取用,还车方便,市场享受着共享单车的方便快捷。受益于共享单车,我国传统的自行车产业正在迎来春天,至少带动了160万辆以上自行车的制造生产。同时,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也因此受益……
材料二 颜色各异、数量庞大的共享单车,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监管的“烦恼”。乱停乱放、过多占用原有非机动车停放点、骑车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恶意破坏甚至直接骑回家等不文明现象频发。日益紧张的停车资源、迅速的单车数量、跟不上单车数量飞涨的运维人手……这之间的矛盾,既不能放之任之,但简单化的收缴又可能导致“三输”:管理方浪费人力物力、单车公司资产受损、需要骑车的用户用不了。有关专家认为,明确管理主体、明示法律责任、确定运维标准已箭在弦上。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共享单车的火爆对于生活消费和生产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
钱钟书先生说:“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吃每一颗都是吃剩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是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事物的属性会因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②因个人阅历、立场等不同,主观感受会产生差异
③人们的价值取向正确与否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
④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