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因时而立,法因时而进。” 在2017年3月8日下午,12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民法通则(草案),民法总则规定,民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则,对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②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引领和促进作用
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今年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有专家指出,“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能疏解北京的人口压力,治理“大城市病”,而且北京有关单位和人才的外迁也能促进“雄安新区”向“智慧城市”发展。这体现了
A. 事物发展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
C. 事物发展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
D. 事物发展是联系运动变化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下列引用的古典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序号 | 古典名句 | 蕴含的哲理 |
①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
② |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③ |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④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下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后,总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①哲学智慧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
②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现阶段应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假如你就此要向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可选择的最佳方式及其理由是
A. 社会听证制度,因为听证于民能迅速及时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B.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因为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C. 信访制度,因为其是公民行使建议权的重要途径
D.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因为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乱云飞渡仍从容。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保持着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成为乱局中的稳定器、变局中的正能量。无论应对乱象纷呈的国际形势和激烈复杂的博弈,还是推动世界经济开放、包容、创新、发展,中国都更主动、更成熟稳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能如此自信并发挥正能量,是因为
①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下,各国在利益上的追求更具有一致性
②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③我国致力于解决南北发展问题,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发展权
④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了他国的合理关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