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曾发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曾发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教育专家认为这与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关联。例如美国教育界主张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知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强,但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与之相比,中国学校教育通过不断的复习背诵,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材料二:从教育部获悉,新高考方案2020年实施,本次高考改革的着力点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材料三: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上海、浙江两地的考试科目采用“3+3”模式,除语数外3个主考科目外,其他3门是选考科目,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当中国正在大规模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转向美国教育模式的时候,美国教育界却似乎在通过统一课程标准等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向中国式教育靠拢。”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文化现象的合理性。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美两国教育文化差异为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可能性。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并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中美的教育模式的相互借鉴有利于自身发展。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⑤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中美两国教育界在结合本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推动中美教育模式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解析】本题以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文化为话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文化现象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其次要明确的是这一现象指的是“当中国正在大规模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转向美国教育模式的时候,美国教育界却似乎在通过统一课程标准等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向中国式教育靠拢”,因此考生可以从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角度说明;其次考生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以及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点睛】文化的多样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选择题和主观题均会涉及,但以主观题为主。在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时,一般会给出限制性条件,要求考生根据条件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一要注意紧扣题目的设问;二要认真研读材料,抓住关键词;三要运用规范的政治术语并结合材料进行回答,同时要注意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爱护公共环境,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美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对生活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对公共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环保知识水平以及环保活动的参与比率等各方面均处于较低层次,部分社区居民只是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却没有付诸行动。公民环保意识和行为远落后于公民对环境的期望。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知识,分析应如何提高公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

阅读漫画和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查看答案

某校高二某班学生开展以“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在活动中收集到以下材料。

今年“九一八事变”发生83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并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英烈、开启未来。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查看答案

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16年4月至10月在北京丰台永定河畔举办。园博会对推动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国家级园林博物馆落户北京园博园。中国园林历史文化号称“世界园林之母”,我们理应建设一处博物馆全面进行展示,并使之永久性地成为行业展示、业务交流、教学研究、科普宣传的一处重要场所。

运用文化生活中关于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设想中国园林博物馆应如何布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