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豫剧工作者们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材料二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造。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
(2)结合豫剧发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
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 )
①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
③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互相借鉴和吸收,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 鲜明的民族性 B. 相对的稳定性 C. 时代的先进性 D. 强大的包容性
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
①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 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这说明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从江苏省镇江市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被毁,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被拆,近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拆毁的痛心事件。毁坏文物的现象令人痛心,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④现阶段继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