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泉,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这个月生活费已经邮出,细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泉,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这个月生活费已经邮出,细末(节约)点用,要发愤学习,切莫贪玩。”这是1982年,某省一个在县城读书的中学生收到的家书。

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虽历经坎坷,但实践让我们确信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凝聚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习近平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1)结合材料,运用“把握思维奥妙”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几档文化综艺节目能“引发人们对传统

文化集体回望”的认识。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活起来”的意义。

(3)“见字如面,见信如晤”,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请你就如何发挥书信在沟通情感上“尺牍书

疏,千里面目”的功能,提两条建议。(两条,每条10-30字)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对传统文化集体回望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创造性。体现在人们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集体回望,并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活动进行传承。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凝聚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华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①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火起来,能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活起来,能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③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火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3)学习掌握书信的有关规范、格式;平时通过书信与同学、老师、家长做相应的沟通工作;加入相关“笔友”群,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表达、沟通等能力,学校应定期举办师生书信展示评比活动。 【解析】第(1)问知识要求明确:“把握思维奥妙”的知识。问题角度明确:谈谈你对材料中几档文化综艺节目能“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集体回望”的认识。知识要求上难度不大,但问题角度的设置以及知识与问题的对接上却有难度。可抓关键词一一对应:由现状引发的集体回望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活动进行传承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等说明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说明了要中华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活起来”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问题,但必须找准文化生活知识考点。可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活起来” 能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运用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知识考点说明“活起来”能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考点说明“活起来”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第(3)问要求以书信的形式提两条建议,注意书信的格式;可与同学、老师、家长进行书信沟通,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做非选择题时,应认真研讨材料,准确判断出有效信息。判断有效信息的标准主要是看信息是否符合设问要求,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设问要求,其指向性是不同的,使用材料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提取信息的角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原因类:提取与原因、结果相关的信息。即材料中与“存在的问题、事物本身属性或规律的客观要求、作用或影响”相关的信息。意义、影响类:提取与结果有关的信息,或与该事物(事件)有联系的方面的信息。措施类:提取的信息应与采用了什么方法、手段,或是存在什么方面的问题有关。认识分析类,因为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此,在提取信息时,应依题目的侧重点去提取相关信息,如果侧重为什么,则与原因类相同,如果侧重怎样做,则与措施类相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形势变化在不同时期科学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实施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地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是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从而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

 2002年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011年

十一届全国人大开展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运行情况的执法检查

 2016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要求各地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依法推行“三权分置”

 

材料二: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求: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落实“三权分置”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本;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要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不论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要依法维护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各项权利,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利用,经营主体有权使用流转土地自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获得相应收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落实“三权分置”的理由。

 

查看答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产业工人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要坚持群众观点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漫画(下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

①实践的效果受个体认识水平差异的限制,要紧跟别人的步伐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价值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应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过去,我们对雾霾治理的措施基本是针对燃煤、汽车尾气和扬尘三方面,没有更多关注农业氮肥使用这一领域。最近研究发现,在高湿度和高氨气的条件下,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会促进硫酸盐形成,从而加重雾霾,这对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雾霾提供了新的思路。这表明(   )

①要多方面研究和把握雾霾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②尊重雾霾形成条件的稳定性是治理雾霾的前提

③要善于从雾霾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找到本质联系 

④通过积极应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对刘禹锡《秋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诗人对秋日景致的别样感受是其思维自觉选择的产物 

②一鹤凌云的的秋日胜景正好反映了作者顽强向上的内心追求  

③秋日固有的景致元素是诗人独特审美必不可少的基础   

④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获得了不受对象约束的审美自由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