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确定了2016—2020年我国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目标和任务,为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权保障指明了实践路径。这表明在我国
①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②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持续增收有机遇,但也有压力和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请问材料在分析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时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
材料一 最近关于高考该不该考英语、怎么考英语的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先是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山东也表示将取消英语听力考试,北京将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材料二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材料三 高考的话题非常敏感,动一发而牵全身,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全民、全社会的紧张。但既然是改革,就必须理性且宽容地看待它的结果,因为改革在很大方面是起着试验田作用的,结果成功或者失败,都可以被原谅,因为这种改革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赞同。
结合材料一二,从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结合材料三,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阐述“既然是改革,就必须理性且宽容地看待它的结果”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法,而是想如何运用各种方式寻找关系和人情。建设法治国家,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苏南某市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法治文化长廊,举办法治文化艺术节,开发制作《普法总动员》、《开心学税法》等学法动漫游戏。除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阵地开辟法制宣传专栏、专版外,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车载移动电视、户外电子屏等现代传播方式,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出现代法治文化的浓郁氛围,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新时期党提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哲学依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制定、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在效率速度和创新时代则有些过时了。其实工匠虽已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他们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在当下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其内涵十分丰富: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保质保量、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不断完善,专业敬业、力争第一。
要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尤其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坚守这种精神能让我们自省和自信,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重视质量、打造品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打造一流产品,带动中国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站稳脚跟。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从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角度解析其合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外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述思路要求我们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
①坚持客观性与主观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出发点
④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