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相对于现行的民法通则来说,民法总则作出了不少修改,像明确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诉讼时效期限、民事责任年龄、见义勇为、涉外民事法律适用等规定,都被视为总则的几大亮点。这折射出
A. 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其内涵不断丰富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 尊重公民意愿是人大立法的重要价值取向
D. 国家致力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2017年4月,中美元首会晤在谈及朝核问题时,双方都认为应共同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这是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但两国在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上还有分歧。这说明
①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两国都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④中美是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要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大督查成为近几年促发展的“利器”。李克强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务院“大考”注重发挥各方积极性,坚持赏罚分明、一视同仁,建立健全了容错机制、问责机制,整治懒政怠政。这将有利于促进公务人员
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②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③廉洁奉公,公正执法
④勇于担当,敢于作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确定了2016—2020年我国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目标和任务,为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权保障指明了实践路径。这表明在我国
①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②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持续增收有机遇,但也有压力和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请问材料在分析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时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
材料一 最近关于高考该不该考英语、怎么考英语的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先是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山东也表示将取消英语听力考试,北京将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材料二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材料三 高考的话题非常敏感,动一发而牵全身,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全民、全社会的紧张。但既然是改革,就必须理性且宽容地看待它的结果,因为改革在很大方面是起着试验田作用的,结果成功或者失败,都可以被原谅,因为这种改革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赞同。
结合材料一二,从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结合材料三,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阐述“既然是改革,就必须理性且宽容地看待它的结果”这一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