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材料二城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城镇规模,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点;打造特色城镇化发展体系,增强辐射吸引力,要坚持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风貌各异、产业互补的城镇体系。

1运用矛盾分析法,结合材料一,就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提出几条合理建议。8分

2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8分

 

(1)①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或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或从“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着重抓住内因,又不忽视外因”角度回答。)他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角色,主动融入到城市中;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平等地为他们提供就业、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保障和服务。(4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要为他们制定专项的财政、 税收、工商管理等优惠政策。(3分) ③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兼顾。要重点解决他们所关注的就业、收入等重难点问题,同时解决好他们所关注的其他问题。(3分) ④矛盾有主次方面,要抓住主流、区分支流。他们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3分) ⑤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他们既要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又要根据自身实际,实现向市民转化。(3分) (2)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风貌各异、产业互补的城镇体系。(3分)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支配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提升产业层次,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3分) ④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必须用创新思维来推动城镇化建设。(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矛盾分析法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分析设问,设问强调的是运用矛盾分析法,这启示学生要从方法论角度去组织答案。其次,学生要通过认真分析材料以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来确定答题的具体方向。本题材料中“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界、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关于农民市民化,学生可从用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事物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等角度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该题要先明确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中唯物辩证法原理,再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联系的观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风貌各异、产业互补的城镇体系”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体现要抓主要矛盾;城镇化建设没有固定模式,要树立创新意识。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分析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1、图2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6分

2有人认为,只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才能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8分

 

查看答案

“忠孝”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封建的等级社会,“忠孝”往往意味着效忠皇上或儿子无条件服从父亲。但在今天,“忠”多指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孝”也不是“愚孝”,而是地位平等下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忠孝”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表明

A. 经济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

C.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查看答案

加强信用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进行“诚信是金”的教育,其哲学依据是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观点体现了   

A.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B.价值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正确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D.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时而异,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

 

查看答案

“我们不要浪费危机”。反思危机教训,立足国情,化“危”为“机”,努力拼搏,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平稳回升。这说明  

①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