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材料二:城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城镇规模,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点;打造特色城镇化发展体系,增强辐射吸引力,要坚持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风貌各异、产业互补的城镇体系。
(1)运用矛盾分析法,结合材料一,就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提出几条合理建议。(8分)
(2)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8分)
(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1、图2分别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推进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6分)
(2)有人认为,只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才能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请你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8分)
“忠孝”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封建的等级社会,“忠孝”往往意味着效忠皇上或儿子无条件服从父亲。但在今天,“忠”多指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孝”也不是“愚孝”,而是地位平等下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忠孝”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表明
A. 经济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
C.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加强信用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进行“诚信是金”的教育,其哲学依据是(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观点体现了( )
A.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B.价值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C.正确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D.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时而异,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
“我们不要浪费危机”。反思危机教训,立足国情,化“危”为“机”,努力拼搏,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平稳回升。这说明( )
①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