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演讲中提到: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对话合作,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在互联网时代,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坚持多元、平等、包容的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分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的正确性。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文艺走向时,提出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A只要学习各民族文化,就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B.只有珍视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
C.世界各民族文化虽然富有个性,却有共通性
D.文化多样性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入世十周年”的座谈会上,一位企业家讲了这样一个小尴尬: 为了增进与客户的感情,感恩节这一天,他给世界各地的客户都发邮件表示感谢,没想到回复的特别少,一位希腊的客户干脆直接告诉他,他们根本不过感恩节。由此可见
A.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B.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C. 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D. 经济往来离不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
当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这使拥有这些大学的国家借此极力传播它的价值观。这反映了
A.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B.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C.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D. 文化渗透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BBC纪录片《中国学校》展现了“中国式教育”与“英国式散漫”的激烈碰撞,一经播出,引发热议。英国教育重活动与参与,中国教育重预设与生成,这种差异表明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一经形成就无法改变
B. 人们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被动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D. 文化环境不同,会影响人们实践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常常被浓缩在马路上的一言一行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明出行的践行者,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行人文明过马路……,这表明
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是主动的、强制的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