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告别。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某省为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施农村文化“百千万”计划,评选培植了百个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千支农村优秀文化团队、万名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积极培养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的依据是
A.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B. 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培养
C. 农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D. 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某地依托互联网搭建的虚拟博物馆,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其魅力,省钱、省时、省力,还能享受到互动性极强的沉浸式体验。这一做法体现的道理是
A. 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 大众传媒完全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看一看鲁迅,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必须要觉醒;听一听《黄河大合唱》,就会感受到我们民族的觉醒与力量。以上材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对古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人们重温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可见( )
A. 人们在重温中华古诗词中涵养着心灵 B. 不同的知识素养决定着人的行为选择
C.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人的发展 D. 人们总是自发地接受着古诗词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