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苏轼寻思,菊花开在秋里,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后来,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过程 ④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由于受三维效果的刺激,我们会错误地以为下图中两张大小和形状一样的桌子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大脑有时会条件反射性地、随意性地解释所感知到的信息。为避免这种随意性,我们应该:
①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反对主观主义
④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克服条件反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新发展理念又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实践由作为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决定
②作为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③作为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的基础
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实践是作为新发展理念认识的基础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哲学依据是: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总是宝贵财富
③人的认识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③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④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下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后,总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①哲学智慧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
②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③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相加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