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文化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2016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目标是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选择是坚持自身的和平与发展,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专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地球村”“休戚与共”等成为描述时代特征的高频词。面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性、利益的共同性、挑战的共同性、治理的共同性,单一国家的命运叠加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这一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全球治理,体现国际责任,占领国际道义和集体行动的制高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的哲学道理。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裸鼹鼠细胞会制造,并释放出一种叫做透明质烷的糖,这种糖充盈在细胞外基质,把细胞隔开使它们无法聚集在一起生成肿瘤,从而解开了裸鼹鼠不患癌症之谜。这说明
①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两会结束次日,李克强即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李克强总理这一观点体现了
A. 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B.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 意识具有能动性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中国古代意象系统中,“柳”是一种具有特定美学意义的意象。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曾逐东风拂舞瑶,乐游春菀断肠天”、“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出现这些对“柳”的认识的原因是
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其内容是主观的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