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 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 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六尺巷”的典故反映了( )
①从点滴小事中可以透视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稳定性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诗经·小雅》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重男轻女”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但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这说明( )
①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③文化可以脱离经济、政治而独立存在 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6年涌现出许多网络热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duang”、“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细思极恐”等,这些热词多为社会热点新闻、新知识、新观点的浓缩或概括,被群众广泛使用。这表明( )
A.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起来的
B.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C. 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注:语言是一种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从材料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
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C.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D. 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叠加过程
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文化现象中可以体味到,手写书信( )
①可以传递情感,滋养人们的心灵
②作为交流方式,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
③作为文化符号,可以展现人们的精神情怀
④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