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指出,在中国,教育是个人、家庭、国家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对于教育的目的,一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二是通过教育实现个人、家庭和国家的理想。而在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从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中可以得出
①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和世界的角度
②文化支配着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
③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影响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目标的确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亲,外面好冷,请随手关门”这是我校一教室门口贴出的小标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A. 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 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C.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上述要求是基于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基础,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座右铭是人们用来激励、警戒自己的一种铭文。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警。譬如,周总理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这说明
①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发展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一
材料二: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材料三: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H市2017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进一步简政放权,重点完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重点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总任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5. 5%,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坚持把城镇化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产镇融合发展之路。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H市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
(3)依据材料三,分析H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成功经验。
材料一:当前,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经济发展由传统动能驱动向新动能驱动转换。
注:全要素生产率指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之外,其他所有因素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一般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为代表,反映了各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能,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衡量传统要素驱动型经济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指标。
材料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江苏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界限不清、分配不健全;权利主体不明,土地市场流转机制不够健全;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绿色品牌缺;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滞后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势在必行。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如图、2,分析我国在经济增长驱动上存在的问题。并从如图中A、B两条“S型曲线”中,选择一条最能反映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曲线,分析让新科技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就如何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