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习近平主席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大力响应,3年来共建成果丰硕,各方普遍受益。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客、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材料二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互联互通,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的点状或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共商共建,互联五通,实现经济发展的互惠共享。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弘扬丝路精神对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

(2)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的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

(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已经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请你就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给社会发展以重大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活动、交往方式。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文化品格的丝路精神,有利于沿线各国增强建设“一带一路”的勇气和主动性、创造性;④有利于正确处理彼此矛盾分歧,维护沿线地区的和平稳定,为建设“一带一路”创造安定的国际环境;⑤有利于加快开放步伐,实现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互惠”,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凝聚共识、增添动能,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 (2)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借助“一带一路”加强区域合作,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所以,此观点有其合理性。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形成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且,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一带一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上述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因此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3)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带一路建设要结合本国及沿线国家实际;②意识具有能动性,要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解,树立共赢意识;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带一路建设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解析】本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材料分别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文化作用、实践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等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弘扬丝路精神对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作用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说明弘扬丝路精神对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的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的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属于评析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从实践具有能动性、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等角度来评析。 (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已经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本题请考生就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本题属于建议类主观题,本题比较开放,考生要注意围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一主题,从哲学角度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民法总则》根据社会新形势对现行《民法通则》作出了不少调整和创新,对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民法总则》与国家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一起,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支撑着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材料二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17年3月1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继承我国民事法治经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系统地确定了我国民事活动的基本规定和一般性规则。

(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民法总则》制定体现的哲学观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制定《民法总则》的。

 

查看答案

漫画《圆规与人生》(图中文字: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你为什么不能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带给我们正确的人生启迪主要有(   )

 

①人生价值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展现出来

②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推动社会和自我的发展

③必须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的实现

④明确主观愿望与现实结果之间存在着一致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李克强总理在20176月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见企业家代表时指出,国际上一些领域出现产能过剩,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一个结果。在消化过剩产能方面,中国为白己的结构性改革做出了努力。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结构性改革是基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表明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改革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个人文明素养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发乎内、显于外的过程。一个城市的文明素养,也需要每个市民持之以恒地点滴践行。可见,提升城市文明索养需要

①通过文明实践升华人的内在认知        ②在主观与客观的绝对对立中实现

③以积极心态看待个人的成长发展        ④市民做好文明实践的量变的积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虚实作为一对相反而又相成的范畴,普遍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譬如齐白石的《虾》(下图),画中无水,却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水的存在,此为虚实相生。下列选项强调“虚实相生”的有

①中医: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

②兵法: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③古诗词: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虚由实生,实仗虚行

④书法:以虚明实,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