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近年来,国家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向农民“确实权、颁铁证”。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

结合材料,探宄回答下列问题:

(1)实行“三权分置”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之路。

(3)有人担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土地私有化。请对此观点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综合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加以阐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00字以内。

 

(1)①将士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增加农民财产收入。③让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①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同经营权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国家实施土地三权分置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国家实施农村±地三权分置是建立在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认识,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知识回答也可。) (3)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从土地改革“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只是将二匕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其所有权依然归集体,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因此,不会导致土地私有化。在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围绕主题的其他论述,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唯物论、认识论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设问指向实行“三权分置”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实现理论与材料结合。 (2)本题考查“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之路。“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指的是唯物论与认识论。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认识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之路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针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会导致私有化写一篇时事评论。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然后分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在偶像剧、玄幻剧充斥荧屏的当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异军突起,刷新多项收视纪录,好评如潮。《人民的名义》直面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政治生态、社会风气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回应了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新期待、新要求,对转变政风、世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人民的名义》用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有网友评论说,革命时期,共产党靠冲锋在前、吃苦在前赢得了民心,建立了新中图。但是,太平日久,为官者很容易忘记历史,忘记权力来源,从公仆变成官老爷。如此下去,“人民的名义’’就有可能变成“名义的人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探析《人民的名义》广受人民欢迎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2)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防止“人民的名义”变成“名义的人民”?

 

查看答案

材料一: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跌破8%,中国经济由短缺向过剩时代转变。以钢铁行业为例,过去只要炼出钢,都能卖出厂,现在产品质量要好,否则项目就不能投产。另一方面,包括工人工资在内的要素价格“变贵”,调查显示,中国工人的成本两千年只有美国的3%,2010年提高至996,2015年将达到17%,2016年,美国与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之差将收窄至七美分每小时,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即将消失殆尽。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企业的环境成本将内在化,以往靠牺牲环境的低环境成本,道路已经行不通。中国企业的这些传统优势正不断被削弱。

材料二:中国企业建立竞争新优势的典型案例

案例1:华为集团全球化创新平台建设

一览

在全球各地拥有优质资源的地方,建立了十七个研究所,采用全球化同步研发体系,进行产品研究开发;

28个联合创新中心;

40多个专业能力中心;

36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训技术人才

案例2:联想集团十年内的牧购情况一览

2014年1月,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2012年9月,收购巴西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子行业企业CCE公司:

201 1年6月,收购德国电脑生产商Medion,拓展欧洲消费电子市场;

2005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

 

(1)结合材料一,运罔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分别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2)材料二典型案例中企业所采取的措施为什么有助于形成竞争新优势?

 

查看答案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总则>吸收了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规则,同时作了补充、完善和发展。《民法总则》最大的突破,就是在编纂民法典的统一的思路之下,把已有的分则各个部分单行法共同适用的规则集中起来,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规定民法的基本规则。这样就能够把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各编统一协调起来,将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法典的体系。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出手相助时却往往有所顾虑:好心办坏事怎么办?《民法总则》引入“好人法”条款,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款体现了公序良俗这一民法的基本原则,意在匡正社会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提炼《民法总则》制定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遵循公序良俗原则的意义。

 

查看答案

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向躯壳。下列能准确表达这句话含义的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②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③价值观对人们行为具有重要驱动和促进作用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创造源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也不止一次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材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时而变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