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6月7日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说明
A.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C.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创新的实质是“扬弃”
荷兰是世界上围海造地最多的国家,在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海洋水体交换能力削弱、环境容量降低,加剧了海洋环境污染。这启示我们( )
A.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
①指鹿为马 乐极生悲 ②形谢神灭 理生万物 ③盲人摸象 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 断章取义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7年我国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将掀起高潮,在全国范围建立和完善信用红黑名单制度。
材料一:2016年8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0个“诚信之星”的先进事迹,褒扬诚信行为,倡导诚信理念,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在这些“诚信之星”中,有的以诚信铸造金字招牌,诚信经营、维护契约、公平竞争,靠信誉打造品牌、赢得发展优势;有的视诚信为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真诚做人、守信做事,以诚信彰显人格魅力和道德高度。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人重信践诺、信誉至上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材料二: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遵循“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原则,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要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遵循“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原则,通过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要遵循“依法依规,保护权益” 原则,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通过科学界定守信和失信行为,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申诉机制等,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逐步营造诚信社会环境;遵循“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重点领域失信问题,鼓励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创新示范,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广到经济社会各领域。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国家褒扬诚信行为,倡导诚信理念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3)L市要建设诚信城市以促进城市发展,现向广大市民提出倡议。请你写出两条倡议。(每条倡议不超过20个字)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验着国家的治理智慧。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许多城市缺乏统一的长远发展规划,有的虽有规划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往往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导致“今天建,明天拆”的乱象层出不穷,城市建设盲目扩延占用大量耕地、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等各种城市病日益严重。
材料二: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可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载有城市文脉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高楼大厦栉次鳞比。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城市特色逐渐消亡。城市管理者过分重“物的积累”、轻“人的发展”,重硬件建设、轻公共服务,重功能主题、轻文化责任,忽略了城市的非物质属性,割裂了人与城之间的情感。说到底,这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迷失,是城市发展思路的偏差。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推动城市发展必须注重城市的内在文化肌理,多一些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保留城市风貌的整体性、文脉的延续性,让因地制宜成为遵循,让千姿百态成为追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城市病。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观的知识分析当前我们推动城市发展应有的思路。
(3)某市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主题拟开展宣传活动,请结合材料,为该活动拟定两条活动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文字精炼、朗朗上口,每条限15字以内。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搭载的综合材料实验样品仍有部分留在天官二号继续实验,以期揭示在地面环境下难以获知的材料物理和化学过程的规律,获得优质材料的空间制备技术和生产工艺,指导地面材料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发展。这表明
①实践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规律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