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变冷一直存在争议,但在技术发展和各项数据的支撑下,气候变暖并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已经形成共识。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150多个参会国达成新协定,把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之内。人类对气候问题的认识
A.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 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循环过程
C.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年前,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出来”的汽车问世;4年前,飞机首次被“打印”而成;1年前,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属全球首例……今天,3D打印技术正在打破人类的想象,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巴西科研人员通过反复研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具有特定DNA序列的蛛丝蛋白,进而制作出世界上首条人造蛛丝.这种人造蛛丝不仅具有弹性好、韧性大等优点,还能够生物降解,未来有望在纺织材料、医疗和飞机船舶制造等领域得到应用.人造蛛丝的成功研制说明
①人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④离开了对规律的尊重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这句千古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是雪景,并不是写真的梨花开的情景,这里强调的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诗人把雪景想象成满树的梨花盛开,说明人们的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③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说明想象源于作者的情感
④雪景在这里被诗人想象成了满树梨花盛开,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是人类对茫茫宇宙进行探索的重要部分。此番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的证据确凿的双黑洞,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出了新方向,并对理解星系和类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进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人的意识只有突破规律的制约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