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深圳二模)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传统家书的文化价值在于( )
①能真实地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
②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
③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
④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017点,3月,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的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从中可以看出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④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可见
①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③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当前,“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升级到产业互联网,数据的作用要从促进消费形态的变化,转向驱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业态的诞生,真正成为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数据将打破原有产业、地域的界限,搭建起产业综合创新的平台,全球经济必然在互联互通中实现创新发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材料表明
①先进文化能够驱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②文化通过消费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
③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④先进科技成果能够与经济深度融合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进入“新常态”。
材料一:新常态下,挑战增多,J省政府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配套打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削减256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省级财政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3567万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全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强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
材料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自己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气象呈现鲜明的特征。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J省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2)结合材料二,从我国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明如何构建我国政治新常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2015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是“有牙齿”的环保法。 这是该法的第一次全面修订,修改和新增了一些重要内容。比如: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针对目前环保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材料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1989年起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存在的缺陷日益凸现,如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缺乏、环境执法强制力不够等等。2011年该法修订正式启动,在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中,共有10394人提出14182条意见。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 该《修订草案》的通过,为各地政府履行相关职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企业在保护环境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环境保护法的上述修订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人大、公民和政府在该法实施中应有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