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崇尚读书、诗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2017 年8 月 16 日,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拉开帷幕。为期 7 天的上海书展,举办了 900 多 场文化活动,让阅读抵达全市 16 个区域,深入到了城市每一个角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强调全社会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建设书香社会。2016 年

12 月 27 日,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规划 明确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十三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及 时间表、路线图等,以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共同建设书香社会。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重视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材料二 2017 年,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社 会掀起了阅读、朗读的热潮,同时引发人们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朗读者》倡导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 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

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轻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 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

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 3 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在

新媒体和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被评为“高而不冷”。 策划者将该节目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决心”——“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

精品的决心”,并且认为,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做到“高而不冷”。

材料三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面对如潮资讯海量观点我们应怎 样选择?某校学生会对本校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媒体阅读素养状况做了一个小调查, 结果如下:

(3)针对调查结果,校学生会拟建议学校开设媒体阅读素养的选修课。请运用《文化生 活》知识,就开设该选修课的必要性写一份报告。(6  分) 要求:观点运用得当,逻辑顺畅,200  字左右。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 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经济转型 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 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 (2)①依托大众传媒朗读经典美文,传播中外优秀文化,满足了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审美体验和 文化需求; ②创新节目内容和模式,让观众在共享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设立场外朗读亭,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了真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增强了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答案示例:大众传媒能够跨越时空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如今,我们 的生活被电视、新闻、网络等媒体传播的信息充斥。如何能获取、认知和分析信息?需要对信息的 判断和理解能力。青少年在新媒体阅读中,最感兴趣的是吸引人眼球的明星八卦绯闻,依赖别人的 判断,没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缺乏对信息的质疑和评估,丧失的深阅读的能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 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新媒体阅读素养,养成在面对新媒体的庞杂信息时,具有信息的选择、质疑、理 解、评估、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解析】本题以重视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大众传媒、文化创新、倡导大众文化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为什么要重视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实际是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解答时主要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重视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做到“高而不冷”。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 声音打通情感”“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调动运用大众传媒的作用、文化创新、倡导大众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3)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大众传媒能够跨越时空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如今,我们的生活被电视、新闻、网络等媒体传播的信息充斥。如何能获取、认知和分析信息,属于措施类试试题。解答时明确考查主体,调动运用提高辨别眼力、增强抵御能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知识回答,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梅花是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花朵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化精神和审美品 格的草木。2017 年 10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引用了元代诗人王冕《墨 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邀请中外记者在中国多走走、多看 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 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借用诗人赞美梅花独 立不群、卓立浩大的气质和人格的诗句,展现了中国人站在新时代起航的起点应有的底气和 骨气,表达出面对成就时难得的理性、冷静,传递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心的坚持, 引发了国人的强烈精神共鸣。

(1)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何国人对习总书记引用的《墨梅》诗句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

材料二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体现了中国人浓浓的“家”的观念。新春佳 节,家人团聚,共叙亲情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不变的过春节的方式。现代通讯工具的出现使一 些远隔千里的亲友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短信、微信、红包等的出现也为传统的 春节增添了一些新的色彩。然而,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增加了人们相互交流的速度和密度, 似乎并没有增加人们之间情感的温度和厚度;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亲情的距离拉远了; 花样多了,但年味淡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应如 何对“传统”和“现代”进行正确取舍。

材料三  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造成这种现象的 重要原因是洋节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如情人节送玫瑰、圣诞节过平安夜,这都更容易 受年轻人喜爱接受。热衷于过洋节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反而比较冷淡。

(3)运用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有些人热衷于过洋节这一现象。

 

查看答案

疯狂打 call”,“靴靴”, “我可能 XX  了假 X”, “厉害了 word  ,这些是 2017  网络流行语。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了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 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体现

A. 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B. 流行文化具有更恒久的价值

C. 网络已取代传统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 文化创新已成为文化继承的前提

 

查看答案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而今, 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 色。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B.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D. 保持内涵,改变形式

 

查看答案

2017  30  日,习近平主席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亲临沙场检阅部队,这是我军首 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举行的专项阅兵,也是我军革命性整体性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这 既是一次实力展,更是一次精神展,还是一次新时代、新征程出发前的动员。它激励着我们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 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受到欢迎。这 主要启示我们文艺创作应该

A. 立足于社会实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B. 创新文艺创作方式,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前发展

C.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D. 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检验文艺创作的根本标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