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双十一”天猫、淘宝总成交额1682亿元,刷新纪录。马云曾表示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必然的潮流,实体店经济注定要被淘汰,就像狮子注定会吃掉绵羊一样;我们双十一要做100年,还有93年要做,这才刚刚开始。从哲学上看,马云说的是( )
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甘肃网2017年2月l5日讯,华亭县把文化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文化阵地扶贫、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紧密相关。
材料二 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正如贫困地区农村干部所说的,“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某地文化扶贫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即建起一座小型图书室,并向每座图书室赠书100种。向农村捐赠图书,培养了当地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干部的应用写作能力。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是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的必要路径。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党和政府应如何处理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文化的重要性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的道理
(3)文化扶贫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请就教育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为某村委会进行文化扶贫工作设计两条动员标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8月19曰,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二集《大智立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展示国家立法的清晰足迹。
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我国立法始终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立法直面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痛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盲点”。
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设立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2017年7月底,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22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归纳整理各类意见建议988条。多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审议稿收到意见达11万多条,每一项立法都成为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的“良法”。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立法反映人民意志的原因,并说明立法是如何 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的。
2017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动力转换加快,回稳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2017年1——7月我国进出口额15.4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5%,其中出口8.53万亿元,增长14.4%。从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4.87万亿元,增长14.2%,约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7.1%。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出口4.01万亿元,增长17.3%,约占同期出口总额的47%,继续保持出口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从国际市场看,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都超过12%;对俄罗斯、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较快,增幅多超过20%。
2017年以来,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201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报告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3.5%,创三年来最高。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改革,形成了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体系,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一大批企业从从供给侧发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等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我国铁矿砂等10类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和进口数量较快,数量和价格增长合计拉动进口增长9.8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2017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哪些特点?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前景作出预测并说明理由。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二O二O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就必须
①坚持精准扶贫,分析致贫的具体原因
②精神脱贫先行,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③创新脱贫思路,发挥创新观念改造贫困地区的作用
④因地制宜,找到脱贫的一般方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7年9月,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在厦门举行,各国领导人结合“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对话会主题,共商发展合作大计,一致同意建立广泛的发展伙伴关系。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一主题
①认识到各参与国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②通过参与国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以实现共同发展
③注重通过坚持不懈的积累,实现了质变与发展
④旨在回避参与国之间的矛盾,实现互利共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