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 《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材料二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分料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1)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2)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本题材料一以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材料二以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限定为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材料中,“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可以从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可以从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 《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等,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分料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为什么要这样做。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着重可以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角度进行展开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 人会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 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种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查看答案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A.①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