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7年杭州市各地、各部门积极部署以清理校园周边文化垃圾、呵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

2017年杭州市各地、各部门积极部署以清理校园周边文化垃圾、呵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重点的“护苗2017”和“绿书签”行动。这一行动基于

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

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个人成长

③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B 【解析】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不良、不健康文化影响青少年的发展,所以要进行相关的“护苗2017”和“绿书签”行动,①正确;优秀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个人成长,②不选;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清理校园周边文化垃圾,创设好的文化环境,③正确;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与开展“护苗2017”和“绿书签”行动无关,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每年的35日是学习雷锋日。跨越50年的时空,雷锋精神历久弥新。长期以来,某校坚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一活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公德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说明文化(   )

①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④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20176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首发。在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这主要说明

A. 经济发展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B. 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

C.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 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物质力量

 

查看答案

2017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第四节课文以载道带领大家学习古典文化之美。文学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字里行间,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翻开一本书、读上一首诗,就像乘着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说明(    )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6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4周年。74年来,“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走出书斋,投身沸腾的生活,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某校高二年级校本课程依托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题展开研讨,请你结合相关材料,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破题——弘扬传统】

对于如何打造文化强国,一些人认为,我们应推行照搬西方发展模式——“打造影视强国,建立动漫大国”等发展策略。对此,学者匡野认为.西方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我国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在借鉴他人所长的同时,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与深度挖掘,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与其他文化强国分庭抗礼。

【共鸣——培育精神】

某学者认为,文化强国的价值资源还要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培育民族精神,并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创造性阐释。倡导“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观念;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思想;追求“不畏强御”“勇者不惧”的精神境界;形成“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追求,等等。

【践行——推进发展】

同学们关注到,J省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深厚底蕴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主旋律,开展“传统美德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

(1)在当前,我国应如何开发和深挖传统文化资源?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新时期如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