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某...

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某市猪肉价格一直在每公斤22元附近徘徊,今年7月开始上涨,8月、9月在32元附近浮动。

以下是几个不同时段关于猪肉价格问题的新闻标题,请你在阅读后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标题一:生猪货源不足,猪肉价格上扬。

标题二: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猪肉价格水涨船高。

标题三:猪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肉类产品价格上扬。

标题四:肉价上涨激发农民养猪热情。

1)请根据标题一、二的信息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2)请根据标题三、四的信息分别分析出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影响。

 

(1)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标题一看出,由于生猪供应减少,导致猪肉价格上涨。(3分) ②价值决定价格。从标题二看出,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大幅提升,带动猪肉价格上涨。(3分) (2)①标题三反映出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猪肉与其他肉类产品互为替代品,猪肉价格的上涨、导致人们转而消费其他肉类产品,从而带动其他肉类产品价格的上扬。(4分) ②标题四反映出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调节生产,猪肉价格的上涨,会使养猪户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4分) 【解析】本题以2016年上半年某市猪肉价格上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解答时首先明确商品的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认真分析标题一和标题二,结合影响价格因素的知识进行分析。标题一中“生猪货源不足,猪肉价格上扬”,说明价格受到了供求关系的影响;标题二中“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猪肉价格水涨船高”,说明生产成本增加导致价格上涨。故学生可以从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两个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根据标题三、四的信息分别分析出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影响。标题三中“猪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肉类产品价格上扬”,说明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标题四中“肉价上涨激发农民养猪热情”,说明价格变动对生产产生的影响。故学生可以运用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的知识,分析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不同影响;运用价格变动对生产影响的知识,分析价格变动对生产规模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但据调查,一方面,“手上有钱,心中无底”是当前大多数手有余钱的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态,教育、医疗和房屋修建等方面的高昂费用和预期支出,让许多老百姓平时总想着如何攒钱而不敢花钱。另一方面,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此,有识之士指出,政府应该综合采取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同时也学会更聪明地花钱。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说明我国如何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

 

查看答案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但货币的形成和发展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

 

查看答案

钱帛进珠笼内收,若非出道少贪求。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昼心愁;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材料旨在告诫人们

A.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D.要正确看待金钱,树立正确金钱观

 

查看答案

李某买了15元商品,拿出100元,找回85元。事后李某发现有两张10元假币,返回商店责问,商店不予承认。没办法,李某鱼目混珠,用假币买了其他商品。假币终于出手了。李某的做法(   

A. 受商店欺骗,情有可原    B. 明知是假币仍投入使用,是违法行为

C. 责任不在李某,在商店    D. 情节轻微,没有违法

 

查看答案

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首诗启示我们消费时应(      )

A.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B. 用精神消费取代物质消费

C. 避免盲从,讲究实惠    D. 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