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小学生守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小学生守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新守则共9条,282字,内容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新增内容与时俱进,时代特色鲜明,更好适应现代教育规律。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意义。

材料二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的知识,分析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合理性。

 

 

 

材料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增强法治道德底蕴。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努力形成中华儿女互有责任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美德善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 

(3)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以文化化人,以人育人,发挥德育的作用,这离不开宣传和教育。请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围绕主题,郎朗上口,对仗工整)。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版《守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②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版《守则》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③新版《守则》保留了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④新版《守则》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⑤新版《守则》既有热爱祖国、人民,又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①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履行法定义务,形成良好风尚;汲取传统精华,涵养法治文化;崇尚社会法治,践行核心价值;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其它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中小学生守则》的作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建设文化强国、唯物论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本题考查探索世界的知识,设问指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探索世界属于唯物论,解答时首先明确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宣传标语作为广告设计中的一种,自然也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宣传标语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进行设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省设立雄安新区。纳入雄安新区规划的安新县作为白洋淀革命老区,始终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中探索前进。目前,安新县文化墙围绕革命历史、民俗风情、文明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主题设计,以46个水区村为重点,在全县广泛开展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安新•魅力"品牌,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搭建社区、农村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安新县还充分利用文化墙"说历史、讲故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义敬诚孝"中华传统文化,安新好人榜……一幅幅充满正能量的图画绘到墙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更好地向社会诠释了白洋淀内涵,促进了白洋淀精神的传承。

(1)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安新县是如何规划建设安新文化的。

材料二   无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无外乎高楼、水泥路、花园、小别墅。农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自己心中的新农村。

(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农民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新农村”的现象。

 

查看答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白信精神

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148年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部科幻名著《海底两万里》。2017523日,新  华社记者乘坐“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4811米海底时发现,海底世界的许多细节都与《海底两万里》中的描写不谋而合。这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能将幻想变成现实

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

③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超前反映事物

④人们能直接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 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

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认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正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后者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二者的观点对于世界本源的认识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④二者的观点在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