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师说》中讲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人们的文化素养
A. 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
B. 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来培养
C. 可以是天生的
D. 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材料二 近几年来,N市的各类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各种文化场馆和设施越来越齐全,实现了城市“文化自信”与市民“文化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年份 | 活动内容 |
2012 |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 |
2013 | 省会文化艺术中心“一院三馆”建成;为民族村(社区)配备文化科技图书 |
2014 | 建立50个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点;举办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
2015 | 第六届社区广场电影节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第二届市文化艺术惠民展演以及开心甜沫、宝贝剧场演出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 |
2016 | 推进“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等基层特色公共文化品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2)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N市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意义。
(3)简述建设文化强国的哲学道理。
材料一 去产能是当前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其中包括处置僵尸企业、化解房地产库存、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等具体方面。首先要从“减法”入手,将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实行市场出清。按照“淘汰一批、重组整合一批、置换退出一批、产能核减一批、搁置延缓一批”的原则,压减存量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其次还要在“加法”上做文章: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落实产能置换政策、严格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等。
材料二 去产能是一项很复杂、很艰巨的工作,除了做好“加减法”,还要做好“减法”的配套工作:对于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要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效益。“僵尸企业”涉及人员多,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理的原则,完善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尽可能地争取中央专项奖补,还要完善预案、一企一策,做好分流下岗职工安置工作,坚决防范社会风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去产能过程中如何做好“加减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点回答,政府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减法”的配套工作。
时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专家提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对此我们的正确理解是( )
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我们必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
③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④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是文化建设的方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在法国,人们视遗产为生命,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公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法国人举家出动,与文化珍品亲密接触。而在意大利,人们坚持与遗产的消失抗争,该国对文化损毁方面的修复技术在世界都属一流……这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该
A.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加大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B. 树立文化自强意识,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 树立文化自尊意识,对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D. 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沽满铜臭气。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
①推动公益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②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③弘扬主旋律,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