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丁酉新春,《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文化...

丁酉新春,《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经典文化的文化韵味

②文化自信离不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现代中国的前行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A 【解析】“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说明现代中国的前行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充分肯定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所以文化自信离不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②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经典文化,①项不合题意;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但对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认同,应该批判继承,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一篇名为《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的文章被媒体纷纷转载,引起巨大轰动,有人还根据该文的标题推演出小苏打就能治癌防癌的结论。医学家指出,以“‘饿’死了”为标题不科学、不严谨,甚至有误导作用。上述现象提醒文化部门

①要重视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

②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引导,规范传播秩序

③提高文化服务能力,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④提高公众道德水平,增强文化辨识眼力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说明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地推进发@展新型农业,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外观工程技术和污水处理、生物活性肥料、生物农药灭虫等技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秸秆、蓄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发展生态种养业,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紧紧联系起来,形成复合型生态产业系统。总之也作为上游产业,其产品作为下游养殖业的原料,通过一定技术处理,把两个产业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多生态位连接的生态产业。

材料二    为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世纪,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啊,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1)运用“联系的客观性和联系的多样性”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联系的观点在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种植业中的运用。

(2)结合材料二,简述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如何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人类第一架飞机诞生以来,飞机的研究技术不断突破,人们也对飞机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舒适度更高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大客机不断问世,其成员也越来越多——201755日,中国大客机C919成功首飞。

从“几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历史中走来,很多人对攻克了102项关键技术尤其是总体集成技术的国产大飞机C919欢欣鼓舞。玉溪没有看到C919商业化之间的人甚至认为“C919与空客、波音大飞机(目前全球仅有的两种打飞机)比肩指日可待”;而对判断一架飞机是本国制造还是组装的标准不了解的人,及对“中国制造”的影响力担忧的人则在中外媒体上散布“C919只是造了个壳”“组装个国外的飞机贴牌中国”等言论。

运用“认识论”知识并结合材料,而且人们对C919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并说明“C919与空客、波音大飞机比肩指日可待”的合理性和严谨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这意味着我们决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塞罕坝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并运用“文化的作用”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