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是中国开门立法的典型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是中国开门立法的典型样本,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健全。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当前,随着人民收入增加,公众慈善意识大幅提高,参与慈善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在慈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认识到要依法在全体公民中宣传慈善事业,普及慈善意识,倡导慈善行为,培育积极健康的财富观念。

慈善法的立法过程

材料二 公益性是一切社会慈善事业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属性。在当代中国,公益性的名号越来越响亮,但由它引起的误解、迷惑、争论乃至诉讼也与日俱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中国越来越多的立法工作者、研究者和慈善事业实践者的关注。对于公益性的完整和严密的定义,虽然在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找不到踪迹,但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很早就达到了科学公益性慈善观的水平,我国古代儒、道、墨三家对科学公益性慈善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科学公益性慈善观对发展慈善事业,对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树立科学公益性慈善观的依据。

(3)“慈善你我他,和谐千万家”,慈善就在我们身边。假设我校要举办一次学生慈善捐助活动,请你为此活动写出两条宣传标语。

 

(1)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慈善法的制定和实施是综合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②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区别,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世界是普遍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从无到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④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立法过程体现了系统要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倾向。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十年怀胎,一朝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结果。⑥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体现了我国在立法上的创新。 (2)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学公益性慈善观对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科学公益性慈善观能提升社会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很早就达到了科学公益性慈善观的水平,我国古代儒、道、墨三家对科学公益性慈善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社会慈善事业的公益性核心理念是对我国古代公益性慈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⑤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公益性慈善思想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聚合慈善力量,共建和谐校园;慈善情系天下,爱心福满校园;慈心播挚爱,善行铸真情;慈善暖人心,互助见真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材料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实施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公益性的名号越来越响亮,但由它引起的误解、迷惑、争论乃至诉讼也与日俱增的话题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要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根据材料中的关键性的语句及相关表述再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中着重考查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以及量变与质变等知识点。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树立科学公益性慈善观的依据。考生要解答好本题首先要对材料中的表述“科学公益性慈善观对发展慈善事业,对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进行充分解读,然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假设我校要举办一次学生慈善捐助活动,请你为此活动写出两条宣传标语。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聚合慈善力量,共建和谐校园;慈善情系天下,爱心福满校园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1116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隆重拉开大幕,让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乌镇。根据表格所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乌镇的相关信息

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民宿预订七成来自网上订单,促进旅游业发展。

西栅景区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 游客通过“扫码”,景观信息一目了然。

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风格整体呈现江南古老建筑与现代网络相融共生。

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中文就是东亚的通用文字,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都曾经长期使用汉字。今天,在中国复兴的推动下,“汉语热”又在世界兴起,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问,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还表演了背唐诗和唱中文歌曲。

在哈萨克斯坦,全国总人口才1700万,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就有1万多人。在俄罗斯,汉语专业大受欢迎,就业情况良好。在巴基斯坦,汉语学得好的巴基斯坦人,常常被当做“香饽饽”招进中国公司。在很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合作开展的汉语教学活动已开花结果。汉语成为助推经济合作的润滑剂,更是中外民众心曼的文化桥。

“汉语热”成为垒球潮流,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交流的增加。二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中国儒家传递“和”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强调“和则强、孤则弱”、“一花独放不是喜,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而不同、多元包客的价值观,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民众的共鸣和认同。三是政府层面积极推进各种艺术节、旅游年、国家年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入。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汉语热”在世界兴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说明“汉语热”兴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相互联系。

(3)作为青年学生就如何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两条具体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般来说,互联网时代最为推崇的是创新、创造性思维,用创新精神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还需不需要被认为是“苛刻”代名词的“工匠精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坚定、执着、踏实、韧性、专注、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是一种热爱工作、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态度,并集中地展现出一种鲜明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一种人生的价值感和荣誉感。

早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将“能工巧匠”视作“济世圣人”。《考工记》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在历史上,“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艺精湛”的鲁班、“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卖油翁……都是能工巧匠的典范,展现出了“工匠精神”的魅力。

“工匠精神”也是互联网、“互联网+”时代最宝贵的精神,它与这个时代追求的创新、创造的精神是一致的,二者有着高度的融合性。“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讲究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最前沿的创新技术,创造最顶尖的新成果,成为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的最新特质和最新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倡导“工匠精神”,与创新、创造精神本质上也是一致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说明当今时代发扬“工匠精神”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互联网+工匠精神”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时代楷模李保国教授把科技扶贫作为自己的理想,为山区发展奉献毕生心血和智慧,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保国把农民急需的技术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山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他扎根太行致力于绿山和富民。针对山区土薄水少等特点,他推出了控制爆破松土蓄水等工程技术。“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使太行山区土厚了,水多了,山绿了。他找准科技扶贫的路径,创新推广苹果先进栽培等36项农业应用技术,使科技成为脱贫致富的“利器”。他举办培训班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永久牌”土专家。35年来,李保国起早贪黑,埋头苦干,每年在山区“务农”200多天,帮助农民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的言行让大山怀念,令人们动容,他被当地百姓誉为“太行新愚公”。

(1)运用人的价值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李保国被当地百姓誉为“太行新愚公”。

(2)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知识,分析科技对于李保国成功扶贫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几年前,涉案剧、反腐剧扎堆荧屏,展示犯罪情节和手段的东西越来越多,导致正不压邪,甚至教会社会上的人犯罪。反腐剧应该坚持“反腐、倡廉、正能量”的原则。腐败不是主流,不能否定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巨大成果。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整治涉案剧,及腐剧进入沉寂的十年。

2015年,中纪委调研时提到,十八大后反腐轰轰烈烈,却没有一部相关的电视剧。2017年3、4月间,投资1.2亿元的现代版官场现形记《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掀起一场久违的“全民追剧热”。看来,好的东西依然是大家追寻的主流。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要对现实素材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电视剧不只历史和穿越,《人民的名义》还原反腐生态、反映人民关切、采风真实案件、吻合时代脉搏,是近年来的优质国产正剧。 《人民的名义》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

(1)《人民的名义》让“光明hold住黑暗”。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总结实现这一效果的经验。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反腐剧产生前后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

(3)置身多元文化时代,请就如何吸取正能量提出两条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