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云南,纳西族地区沿用了十多个世纪的东巴文字是一种原始象形文字。它既源于生活,又保持着生动、夸张、简约的图画特征,这表明( )
A.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D. 意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人们在同样条件下做工作,只是因为态度不同,结果分出了高下、分出了成败。于是有人认为,在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态度决定一切”。
这个观点( )
①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④符合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2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
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D. 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和基础,要始终把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指出,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隆重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材料二 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获得者于敏,从北大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服从祖国的需要,投入到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他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不断学习钻研,克服重重困难,举一反三的进行探索研究。于敏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对氢弹的成功研制起了关键作用。于敏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忠诚奉献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为中国核武器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为建设强大国防,奠定我国大国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隆重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
(2)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谈谈科学家于敏从主观上升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
(3)社会需要正能量,人民需要真善美。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定两条关于学习道德模范的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体现社会正能量。
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哈佛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同时,爱做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在我国,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虚化和边缘化。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劳”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短板。国家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劳动意识置于实践创新素养的首要方面,重点要求: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应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2)劳动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使学生内心变“要我劳动”为“我要劳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
(3)某班同学就“学习重要还是劳动重要”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加以阐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是中国开门立法的典型样本,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健全。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当前,随着人民收入增加,公众慈善意识大幅提高,参与慈善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在慈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认识到要依法在全体公民中宣传慈善事业,普及慈善意识,倡导慈善行为,培育积极健康的财富观念。
慈善法的立法过程
材料二 公益性是一切社会慈善事业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属性。在当代中国,公益性的名号越来越响亮,但由它引起的误解、迷惑、争论乃至诉讼也与日俱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中国越来越多的立法工作者、研究者和慈善事业实践者的关注。对于公益性的完整和严密的定义,虽然在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找不到踪迹,但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很早就达到了科学公益性慈善观的水平,我国古代儒、道、墨三家对科学公益性慈善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科学公益性慈善观对发展慈善事业,对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树立科学公益性慈善观的依据。
(3)“慈善你我他,和谐千万家”,慈善就在我们身边。假设我校要举办一次学生慈善捐助活动,请你为此活动写出两条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