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供需关系结构失衡,“供需错位”。一方面,过剩产能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要素最优配置,提高生产力水平,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是有历史成功先例的,20世纪70—80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沼,供给经济学坚持“小政府、大市场”、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理念,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供给经济学理论,又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成功模式和先例。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 2017年1月6日,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推进标本兼治。所谓“治本”,就是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实现党员理想信念的巩固、政治立场的坚定、思想作风的清廉。只有从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全面从严治党才会从外在的强制约束,转化成为内在的自我警醒,才能形成“不想腐”的精神境界
2017年,十九大报告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如何治本。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热播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马”“辣么美”“揪狗粮”“吃瓜群众”……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地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1)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
材料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2)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
“如果说中国是一本书,那么这本书就是有13亿页的《中国读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一页。一个外国人读了其中的几页,这就是他脑中的中国人。所以,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一页。”上述观点强调
①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个人的状况影响中国的整体形象
②整体统率并决定部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③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中国的形象需要每个国人去维护
④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正确认识中国必须着眼于整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互联网+传统集市”,改变了购物方式,“互联网+传统银行”,改变了支付方式,而“互联网+教育”则开启了教育新模式,它的出现将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使传统教育模式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逐步缩小甚至被填平,这说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要善于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④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要敢于破除原有的思想观念。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国家主席习近平善于用典,贯通中外。例如,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他曾引用如下古语: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下列用典与之寓意相近的是
A. 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
B.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C.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D.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