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 人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
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 80 至 100 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
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数量众多的无锡文化景观遗产,与无锡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根据不同文化景观呈现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环湖文化景观带、惠山古镇景观带等七种类型。这表明
A.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B. 各地的文化都是相同的
C.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D. 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读漫画《失德》,图中旅游者的行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里的“文化”是指
失德
A. 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B. 人的一种文化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
C. 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社会意识形态
D.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下列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是“道”的物质载体,“道”是“文”的精神内涵
②“文”与“道”的关系反映了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③透过“文”可以悟“道”,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文”属于文化的范畴,“道”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是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并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技繁叶茂的基础。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或个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创造者,他们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最为重要的力量。这些社区、群体和个人在行使保护、传承和发展权利的过程中,应当享有获得收益的权利、创造性表达的权利以及学习和受教育、受培训的权利。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是非遗工作的重要原则。
非遗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它是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并在传承审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非遗的主要形态是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载体是相关的工具、实物和文化空间等。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非遣形成、保持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不断提升非遗的当代实践水平,对于保护并增强非遗的生命力至关重要。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能动的而不是消极的”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