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横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
A. 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 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 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 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一位书法家说过,读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不记得作品的文词,不记得每一笔画如何书写,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情性”,寓于“形质”的“情性”是书写者心声的最深刻的表露。由此可见( )
①“情性”可以剥离文词、笔画等“形质”而存在
②“情性”可以通过文词、笔画等“形质”来表现
③作者应避免用“形质”来影响读者把握“情性”
④读者可以通过一定“形质”来品味作品的“情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文彦博数豆”是我国古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典型事例,说的是文彦博放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在罐中,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数目,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虚心向古人学习,学会数豆
B.文化素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
C.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天生的
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二者是一回事
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流行语,浓缩了我国政策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它们或转瞬即逝,或经久流传,或潜入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成为社会发展的“体征”。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如实地反映所处时代的特征
③文化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④文化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北宋词人柳永吟咏杭州的佳句。柳永曾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期,他游历杭州山水名胜,感受杭州风土人情,深深爱上了这座风光旖旎的城市。创作了腔炙人口的《望海潮》。这说明
①文化来源于实践 ②文化反映社会
③文化由文人创造 ④文化引领生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