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在湖南卫视开播即登上收视冠军。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多次到监狱与腐败官员面对面交流,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作家必须保持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写政治小说的作家,更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这启示我们
①文学创作要从社会现实出发,不能有虚构成分
②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文学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
④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7年4月1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推进会在上海举行。该工程将在梳理研究中华神话资料、考古发现和各民族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一批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学、舞台、影视、美术作品。此举旨在
①创造优秀文化产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③增强文化软实力,抵制外来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④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016年9月至12月,中央文明委组织了第一届全目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本次活动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家教良好等为评选标准,从全国范围评选丁300户文明家庭,并举行隆重表彰活动。举办该活动的目的是
①坚守传统家庭道德,激发文明家庭创建活力
②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③弘扬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④推动亿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成功“刷屏”,观众直呼“每一帧都美到想歌唱祖国”。该片以普通观众的观看需求为创作出发点,以纯航拍镜头、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这启示文化工作者应该
A. 奏响主旋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 引领文化体制改革,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C. 锐意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D.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材料一:自3月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品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迅速火遍荧屏,不断刷新收视率,也引发了大量观众关于反腐的深思。网友评价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无代沟不用遥控器大战的片子,成为收视与口碑齐飞的现象级作品。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材料二:什么是好的影视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影视剧经常出现“叫好”和“叫座”的矛盾,有些影视剧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票房却遭到冷遇;有些影视剧过度关注“眼球效应”,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立得住的文化内核,虽获得高票房,却是”低口碑”。 要想成为收视与口碑齐飞的现象级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人们的名义》就是影视界的榜样。
(1)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反腐的影视剧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的依据。
(2)简析我国影视剧的“收视与口碑齐飞”需要“立得住的文化内核”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全社会掀起了阅读、朗读的热潮,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同时引发人们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朗读者》通过朗读精粹且动人心魄的文字来传递情感、传承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通过讲述生活故事,传递人文情怀,引领综艺“清流”。倡导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3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在新媒体和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被评为“高而不冷”。
策划者将该节目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决心”-—-“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并且认为,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