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集桥——岛——隧于一体、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具备通车条件。该工程是 ▲
A. 渤海湾大桥 B. 杭州湾大桥
C. 港珠澳大桥 D. 胶州湾大桥
2018年2月4日,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该文件题为
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B.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C.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D.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 ,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大的大会。该会议是
A.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B.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5年,我国336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损失巨大。
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
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材料二 2016年元旦,北京雾霾再次来袭,人们非常留恋早前的“APEC蓝”。近几年来“雾霾”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究其成因,人们开始深刻反思目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开始呼吁一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奖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疟疾发病率再次升高。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这一发现的关键技术是屠呦呦本人提出并做出来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正是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不断创新的精神,才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药物。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说明发现青蒿素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既不能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吸取营养,又不能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这启示我们( )
A. 自然科学要关注应用
B. 哲学应该关注思考
C. 理论需要指导实践
D. 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