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材料一
1978年和2016年我国部分经济数据对比
注: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是创新型国家的特征之一。
(1)解读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深化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继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推动重大专项科技突破。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了创新动力,天宫、蛟龙,天眼等一批振奋人心、世界瞩目的重大突破性成果相继问世;在超级计算机、3D打印、5G通信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了制高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科技体制改革为什么能够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三
国务院在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求,要做到“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坚持质量效率并重,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增强产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即“创新为本,高端引领”。
(3)结合材料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创新为本、高端引领”的哲学依据。
黄旭华是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为国家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曾经30年没回过老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核潜艇,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这说明了
①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②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牺牲个人与家庭利益
③一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
④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的意见》。会议指出。建立这一制度,就是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透明,使国有资产更好服务发展、造福人民。这体现了
A. 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 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 要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光明前景,有基础、有条件、有动力实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从哲学上看,上述对中国经济的分析
①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影响我国经济的各种因素
②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分析我国经济状况
③坚持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了解决目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方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及其领导的团队经过长达20年的科学实验和潜心研究,突破以现代计算机发明者冯•诺依曼命名的体系结构的局限,并将其结构进行扩展,研制出其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网络超级操作系统,解决了网络安全性低、用户难在同一个终端上跨平台操作的难题。材料表明,他们的成功在于
①关注现实问题,具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用理论创新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③坚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重视研究的积累
④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进行“扬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月5日,北斗三号双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也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是我国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相对于北斗二号区域系统,北斗三号卫星定位精度也将进一步提升1至2倍。北斗三号双星的成功发射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办好事情的必要条件
④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