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广泛开展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效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材料二  2017年6月26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面对印度军队的非法入境,中国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尽最大耐心与诚意寻求和平解决之道。最终,8月28日,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中印对峙得以和平解决。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坚持和平处理中印边界对峙的原因。

 

①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是维护我国利益的最佳选择。②和平解决争端,维护互信互利、和睦相处的周边国家关系,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③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主权国家义务和联合国宪章的要求,也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④平等协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解析】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主权国家的义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时代发展的主题、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我国坚持和平处理中印边界对峙的原因,考生可从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是维护我国利益的最佳选择;和平解决争端,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主权国家的义务和联合国宪章的要求,也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平等协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关注民生,大力推进社会公平。在民生改革领域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并轨”政策,从城乡养老并轨到社会救助并轨、住房保障并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从碎片化到一体化,消除居民身份、地域差别,社会保障基础造一步夯实;领导人民打好扶贫攻坚战,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部不能落。党尤为重视司法体制改革,努力推动司法公开、透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公平?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困扰世界的问题。

习近平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各国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学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

材料二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福建省委、省政府依托本省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战略性地理位置,积极推进福建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讲好福建故事,传播好福建声音。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必须加强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全面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文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零时,中英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材料二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香港回归后,我们更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与此同时,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鲒舍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一国两制”这艘航船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主权国家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如期收回香港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第二,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要把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第四,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团结起来、和衷共济,把香港这个共同家园建设好。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香港回归20周年我国为何能够再创新辉煌。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材料一 报告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学依据。

材料二 报告指出: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材料三 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实际增速都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特别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人均GDP增速。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占比有所下降,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比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差距持续缩小。

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结合材料三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老百姓腰包更鼓”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