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 0月1 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必的中国梦。
(3)请结合实际就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受国务院委托,就2016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研究处理《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作报告。陈吉宁在报告中指出,2016年,31个省(区、市)均已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环境污染治理成绩显著。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法》第17条做了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各政府部门和行业按照职能分工,在各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一是强调了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二是要求有关行业、专业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三是明确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四是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环保部为何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报告,政府应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法》的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因其具有结构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各国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也是我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对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8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壮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材料一:目前,信息消费渐成时尚,并带动了我国GDP的增长。但在信息消费的发展中,我国仍面临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市场准入门槛高、配套政策不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这与我国互联网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信息消费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亟须提升。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信息消费的支持力度,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享受相应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科学布局和推动信息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积极营造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环境。
(1)结合材料一,谈谈推动信息消费的经济意义。
(2)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政府怎样营造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环境,推动信息消费持续健康发展。
朗读的过程是在大脑中枢神经指挥下的心理情感机制、语言与发声机制、体态调度等综合展现。由于朗读主体参与朗读活动的心理、生理环境复杂多变,每一位朗读者的呈现和效果都会不尽相同,这也构成了所谓“遗憾的艺术”的独特美感。以下对“朗读过程”的相关认识正确的是
①心理情感机制是朗读系统的活动要素之一
②朗读主体心理、生理活动与朗读效果相互影响
③“遗憾的艺术”的独特美感是对朗读效果的辩证否定
④不尽相同的朗读效果是形成“遗憾的艺术”的前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创客热衷于创新,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善于发现问题和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创意、设计、制造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从“创客”身上我们能学到的优良品质是
①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②善于追问和思考,摆脱客观条件的限制
③勇于拼搏和奋斗,超越真理适用的范围④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谷歌公司人工智能“AlphaGo”以高超的运算能力和缜密的逻辑判断,完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一些人不禁为此感到失望和担心,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则认为“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赢家都是人类”。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承认人工智能
①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
②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思维与功能必然落后于人类
③只能接受人的指令,其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水平
④代表着科技与未来,是与人类思维相平行的认识主体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