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017年秋季,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以下简...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2017年秋季,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

材料一:“部编本”语文教材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材格外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选文数量明显增加且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均有收录。古诗词中有洋溢爱国热情的《过零丁洋》、歌颂慈母之爱的《游之吟》,表达珍爱劳动之情的《悯农》等;文言文中有儒家经典《<论语>十二章》《愚公移山》等。还增设了楹联、成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教材收录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为人民服务》《朱德的扁担》,还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如高尔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等。

材料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传统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都是“先拼音,后识字”的编排,“部编本”语文教材却是“先识字,后拼音”。这样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从学习汉字入手,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和对学习的心理预期。相对于承载中华文化的汉字,拼音带有明显的异域色彩。“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表示:“要的就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让他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

(1)“部编本”语文教材是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重要教育载体,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3)很多汉字是象形表意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请你任意选择两个汉字,分别从该字的“形”与“义”中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①“部编本”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数量、丰富古诗文体裁,筛选能够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经典古诗文。让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 ②“部编本”语文教材通过大量中外革命传统经典篇目,激发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植入红色基因。 ③“部编本”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青少年提供精神指引,引导青少年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客体的复杂多变都会限制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儿童有其特殊的认知规律,不同版本的编写者对汉字教学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汉字教学、教材编写是复杂系统的工程,其承载的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对汉字教学多次反复认识的表现。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是人们对儿童认知规律、汉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的结果。 (3)示例1:“恕”,如心,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这是“恕”的本意。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示例2:“人”,一撇一捺。“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中华儿女顶天立地。 【解析】(1)“部编本”语文教材是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重要教育载体,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说明,可结合材料,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等方面,对设问进行说明。 (2)本题要求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 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对汉字教学多次反复认识的表现,是人们对儿童认知规律、汉字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的结果。可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从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等方面,分析说明“先识字,后拼音”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遵循儿童特殊的认知规律,是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任等。 (3)本题考查实践运用能力,只有平时多多积累,才能从字的“形”与“义”中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智、志、赢、人、忠、孝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中国积极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大多数国家广泛认同。

经济全球化一直由发达国家主导,但是近些年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持续增强。1980-1999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名义增量贡献仅为3.7%,而同期美国贡献31.7%,但2000-2007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名义增量贡献大幅上升至9.8%,同期美国下降为19.1%。若考虑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测算发现,2008-2016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名义增量贡献高达45.1%,而美国仅为23.5%,且长期贸易逆差。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有利,出现了“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的思潮。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倡导建立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机制,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普惠平衡发展,给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免除了大量债务,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中国为最不发达国家解决贫困饥饿问题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还在“碳排放”和“世界气候”方面承担了更多的国际义务。

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言论,有网友提出“中国应该积极扛起经济全球化的大旗”,也有网友表示坚决反对。

结合材料,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就网友的其中一种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已连续十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2万亿斤,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要看到,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相应部署,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好这一战略,必须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查看答案

“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之一。他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一观点   (  )                                                              

①批判了空谈理论不去实行的观点       ②避免了只讲经验而不愿有理论指导的弊病

③强调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④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为了“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贡献了他一生最后的岁月,奉献了一生的智慧。FAST最终建成了,他成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奠基石,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会深深地影响更多年轻的科学家。这说明(  )

①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③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④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793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开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厦门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今天,作为国家确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在国家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厦门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

①部分制约着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的发展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③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