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古城徽州改名“黄山市”近三十年,恢复原名的呼声一直不断。有人坚持“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也有人说“新地名也用习惯了,再改回去劳民伤财,没必要”。对这场“复名”之争的正确认识是
①考虑到时间短的地名不具有文化意义,应恢复旧名
②既要关心文化价值又要考虑经济和社会成本
③应有对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意识
④应让地名设置为经济发展让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7年9月7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共同举办中国电视剧《生活启示录》观众见面会,导演夏晓昀、编剧王丽萍、主演胡歌、闫妮与蒙古观众见面,继该剧在蒙古热播后再次掀起中国影视剧热潮。《生活启示录》在蒙古热播:
①推动中蒙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蒙古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蒙古国民众的关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天鹅湖》、《蝴蝶夫人》、《海盗》等一些国外名剧让许多中国观众一饱眼福和耳福。而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也越来越热。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举。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①文化交流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
③文化传媒与文化发展 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写了《文明的冲突》一书,引起了全世界的知识界和一部分政界人士的关注。亨廷顿认为,历史上的许多冲突都是人类文化差异所导致。我们应该这样评价他的观点
A. 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B. 否认了宗教的世俗作用
C. 把握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D. 突出文化、反对暴力斗争的观点
端午节最早有辟邪消灾的意思,汉朝末年才加入纪念屈原的传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很多其他说法,如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但最终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说法为主流。这主要说明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②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生命力之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某中学组织同学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成功纪念馆”时,有同学提议每人用一句诗词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下列符合的是( )
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②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③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④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