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十四节气”中遗的成功,让这项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吸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十四节气”中遗的成功,让这项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民俗学者指出“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如‘咬春' 、‘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能够提醒人们尊重和亲近自然。中医提醒病人顺应节气进行调理生活和饮食,可以起到养生作用,如谷雨易护肝养脾。家长给孩子讲授“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相关诗词成语,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文化工作者绘制了科普、诗情和画意相结合的绘本,并将其制成动画在电视、网络平台上传播。社区和学校开展立春“迎春”“打春”,“谷雨”植树的民俗文化活动。

不过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作为农耕时间制度的“二十四节气”是无法保护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让这项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都市化和工业化的条件下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借以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却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发展中华文化。

(2)“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就更好地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1)深入发掘“二十四节气”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导人们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借助教育、传媒及各种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丰富“二十四节气”的时代内涵!借助申遗效应,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答案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际的突破。在农耕文明所形成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只有密切关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实际,研究现代社会出现的新情况,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他才能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然,任何创新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 答案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法对现存事物是在对其肯定的理解的同时作出对其否定的理解的。对“二十四节气”文化“再创造”,必须充分挖掘其所蕴涵的民俗、中医、诗歌成语等丰富文化内涵,吸收、保留其精华,在此基础上才能将其改造成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形态。没有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再创造”就会失去基础。 (3)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探寻“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化和工业化时代的新内涵。 【解析】本题以“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成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探究如何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发展中华文化,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文化交流传播、大众传媒、继承与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设问指向“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应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同时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际的突破。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题设问指向更好地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角度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 “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 “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     )

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

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 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传统家书的文化价值在于:                                                         

①能真实地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       

②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

③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  

④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国内外出版译著《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 文化之美,似无止境。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趋向一致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采花山等民族节庆文化,蒙古长调、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民族音乐歌舞,无不流淌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涓涓细流,同时也是文化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文化扶贫需要保护、利用好民族历史文化,是因为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决定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方向

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地区脱贫的物质财富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通知》,修订了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其中多个考试科目将加重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一时成为热议,有人认为通过高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