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
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
发满山”。这告诉我们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有了事物量的变化才会有事物的质变
③改造自然需遵循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
④敢于突破陈规陈说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韩非子·内储说上>有一段关于法治理沦的著名比喻:“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大意是“法律如有威严,像火一样使人望而生畏,百姓不敢以身试法,这样,国家就容易治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反之,若过于宽大,执法不严,百姓不知畏法,反而容易因违法而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辩证法的角度,下列诗句包涵哲理与之相似的是
A.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B.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C.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D.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新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认为,“全面二孩”并不是生育政策调整的终点,应该根据实际的生育指标发展变动趋势,及时做出调整或保持生育政策的决策,以调节人们的生育行为适应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材料表明
①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重要标准
④新的认识往往需要推翻原有的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材料中的“变化”与“没有变”体现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说法,认为这个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形成这个判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6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体现了
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白信精神
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