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令人耳目一新,让广大观众享受到了具有高品质的诗词盛宴,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周礼﹒考工记》有言“匠人营国”。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他们持之以恒,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谈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讲政治作为首要原则,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主动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引导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材料二 习近平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充分尊重宣传思想规律的前提下,把宣传舆论的视点对准广大人民群众,对准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多用群众鲜活的语言,多反映群众的生活场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宣传思想工作应如何传播好“中国好声音”。
2016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目标是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选择是坚持自身的和平与发展,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专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地球村”“休戚与共”等成为描述时代特征的高频词。面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性、利益的共同性、挑战的共同性、治理的共同性,单一国家的命运叠加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这一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全球治理,体现国际责任,占领国际道义和集体行动的制高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
2017年10月16日,美中欧多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的观测,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
①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
②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
③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十九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 )
①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④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