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完成下面小题。
1.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
A. “语不惊人死不休” B. 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 出奇制胜 D. 写出好文章
2.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
A. 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 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 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 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
A. 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 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 必须亲身实践 D. 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完成下面小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 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 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
A. 是对认识的发展 B. 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 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 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八荣八耻”等新名词不断出现。随着这些新名词的高频率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老人到孩子,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以来,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走的历程,不得不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似乎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使她坚定信念的,是在长期的研究中建立起的对青蒿治疗疟疾的信心。研究之初,条件极其简陋,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身体因此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她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经过对几千种中药的筛选、排除,经历190次失败,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最终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抵抗疟疾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青蒿素。
结合材料,分析屠呦呦成功研制出青蒿素体现的辩证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