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18年开始伊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信·中国》节目正式开播。《信·中国》以“信...

2018年开始伊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信·中国》节目正式开播。《信·中国》以“信”为载体,传递了“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集中展现近百年来共产党员的书信,其中内容充满了“发现、感动、震撼、振奋”的力量。

例如,节目展示了黄继光的家信。节选如下:

母亲大人:

男(黄继光)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弟弟不必挂念……男决心把母亲来信实际行动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关怀和对家中期望……

黄继光

1952.4.29战斗中

虽然黄继光的信读起来不够顺畅,但他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不顾家”,其字里行间的情感冲突让人潸然泪下。《信·中国》节目向社会传递的正能量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1)从文化角度分析,央视的《信·中国》节目为什么能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

(2)读完黄继光的信,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何感想。

 

(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中国》节目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让人备受鼓舞。②有利于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①要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习黄继光同志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乐于贡献自己的一切。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要向黄继光同志学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不朽的业绩,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解析】本题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信·中国》节目正式开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设问指向文化角度分析,央视的《信·中国》节目为什么能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通过设问中的打动每一个人可以看出,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本题设问指向读完黄继光的信,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何感想,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唯物史观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生价值观等;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自己未来人生道路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再度迎来重大制度创新。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表明(  )

①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制度创新需要对已有制度的扬弃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30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表明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D. 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查看答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述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B.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C.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对运动之中

D.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最恰当的理解是

A. 矛盾双方是相反相成的关系

B. 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C. 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相互转化

D.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查看答案

有关专家指出,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大数据之“大”不在于数量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和“大发展”。上述材料表明

①人们能够把握大数据与新价值之间的有利联系

②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实现从大数据到新价值的创造

③从大数据到创造新的价值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建立起人为事物的主观联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