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通观中国历史,国家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

通观中国历史,国家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德治,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

 

(1)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德治和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德治和法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单纯的法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文化精神衰退则国家治理相对颓废。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重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在德治与法治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解析】此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此题要求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设问要求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A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

B.要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

C.在自强不息中实现人生价值

D.在劳动和贡献中创造价值

 

查看答案

《弟子规》中说“首孝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孝亲意识衍生出忠诚精神,把对家庭的爱上升为对民族、对国家的爱。“孝”的变迁说明 (   )

A. 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做出的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特征

C.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是相同的    D. 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查看答案

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话说明(   )

A.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 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C.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D. 人的价值必须在自我奋斗中实现

 

查看答案

201311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广泛征求和吸收意见,汇聚了全党和各方集体智慧,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造福民众的纲领性文件。这表明(    )

A.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唯一力量    B. 每一个人都参与了对历史的创造

C. 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    D. 我党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查看答案

30多年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唯物主义历史角度看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