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加快县级文化馆与图书馆的建设,启动“流动文化车”和“流动图书车”等工程,不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乡村延伸。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能够
①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
②提升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
③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
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经过半个多世纪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塞罕坝人在高寒荒漠建成了可绕赤道12圈的世界上最大人工林,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并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 )
①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彰显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
③植根于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④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躺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坚持从历史中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是因为
A.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 中华民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C.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D.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③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④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7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 为主题,通过“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丝绸新路”等5堂课,分别介绍了我国的几大传统文化,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此活动的举办
①有利于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②说明文化自觉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旨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文化的大繁荣
④使中小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华文化自信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④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